學生:羅來成
班級:四建築室內組二A
學號:B10533326
指導老師:楊裕富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當代設計美學精華:操作對象與操作規則
1.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 形的感受
(-) 色彩的感受
(-) 質感
(-) 紋感
(-) 量感
2.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 統一(集中)
(-) 平衡(對稱)
(-) 韻律(漸進)
(-) 和諧
(-) 對比
3.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 空間感
(-) 敘事感
(抽象敘事:象徵,具體故事:情節)
(-) 超現實感(鄉愁感,前衛感)
(-) 科技感
(-) 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4.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 調性(tone)
(-) 用典、比喻與諷喻
(-) 裝飾(莊嚴)
(-) 文脈(嵌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級:四建築室內組二A
學號:B10533326
指導老師:楊裕富教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 形的感受
(-) 色彩的感受
(-) 質感
(-) 紋感
(-) 量感
2.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 統一(集中)
(-) 平衡(對稱)
(-) 韻律(漸進)
(-) 和諧
(-) 對比
3.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 空間感
(-) 敘事感
(抽象敘事:象徵,具體故事:情節)
(-) 超現實感(鄉愁感,前衛感)
(-) 科技感
(-) 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4.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 調性(tone)
(-) 用典、比喻與諷喻
(-) 裝飾(莊嚴)
(-) 文脈(嵌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現代設計作品
建造地點: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州)
建造時間: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七年
建築師:Frank Lloyd Wright (法蘭克.洛伊.萊特)
落水山莊它之所以知名是在於它的設計理念的獨特一座位於溪流與水瀑之上的住宅,且是萊特「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的展現;結構工程的大膽運用大跨度懸臂樑的結構配合他開放空間的平面設計(Open Plan)。一九三七年完工後,曾被美國時代雜誌讚譽為「萊特最美的作品」。同時也名列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二十八個「一生中一定得造訪的地點」。一九九六年,落水山莊被指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萊特在落水山莊的設上,曾與業主及其工程顧問之間產生極大的衝突。然而他為了執著於他的設計理念不惜放棄這個 設計案,最終業主考夫曼先生也只得順從他的理念。為此留下這令人驚豔曠世的佳作。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形的感受
強烈的垂直與水平線條,修建起低矮的屋頂和寬闊、突出的
屋簷,運用大跨度懸臂樑的結構配合開放空間的平面設計,
這些正是草原建築師們所強調的強調水平的線條,那一種同
自然親近的低矮姿態。
(2)色彩的感受
在建築色彩的計畫上與大自然的配色一樣,使用的都是泥土
和秋葉的柔和、温暖、樂觀的色調,和環境景色形成相似色
系的協調感,以呼應四季所展現出的不同景觀。接近自然
、模擬自然、忠於自然材料、適應自然氣候這四方面正是建
築師對外部自然的認識在建築創作中的充分體現。
(3)質感
建築的外形顯得自然、隨意、舒展,建築的主要房間與室外
的陽台、平台以及道路,相互交織在一起,錯落有致,亦取
得與周圍自然景色相溶合的效果。建築材料主要用白色的混
凝土和栗色毛石。水平向的白色混凝土平台與自然的岩石相
呼應,而栗色的毛石就是從周圍山林蒐集而來,有著「與生
俱來」、自然質樸和野趣的意味。
(4)紋感
「有機建築」,建築體採「原生地」的自然,粗獷的岩面與
環境連成一體,採用自然光。客廳的壁爐前的地面看得見原
始石壁露出,成為房屋結構體的一部分。玻璃的運用,有效
的打破室内外的「隔閡」,滿足應有的機能所求,又能借取
自然美景。瀑布上的大平台連帶1/3的起居室部分都飛挑於
瀑布之上,對於當時的工程技術而言,無疑是一大創舉。
(5)量感
Frank Lloyd Wright (法蘭克.洛伊.萊特)的空間抓住
了人類原始居住的感性,像洞穴所提供的安全保障,又像
樹枝所提供的自然氣息。起居空間的挑高也比 一般來的低
矮許多,空間上的擠壓使人更容易投注在窗外的景致。出挑
的長簷、水平的意象、入口狹小、寬敞迴廊。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統一(集中)
Fallingwater House(落水山莊)具有變化和統一性,完美
的融入了山間岩石合為一體。以底層向外伸出兩個陽台,二
樓的臥室每間都具有獨立的陽台,三樓有如此。整個建築計
有變化又統一的以數個陽台空間融入大自然環境。
(2)平衡(對稱)
無論是從立面圖及平面圖來看,建物擺脫對稱,確立了合理
美的觀念自由生長,而不是追求完美的比例關係以及絕對的
美的形式。
(3)韻律(漸進)
層層的水平米黃橫牆、石板立牆錯落有致,從自然的岩石台
上伸出。
(4)和諧
室內外的轉換與連結,成功地表達出建築物就像是從基地裡
「長」出來的,與大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符合了有機建築的
想法。整座建築物利用正反相對的力,以空間的形式,水平
地、垂直地、對角地交相穿梭疊架產生出微妙的均衡和諧。
(5)對比
突出的陽台檯面與瀑布下岩石形成調和,使其建築物融入了
大自然中。建築物本身的石板材料與延伸的米黄橫牆形成對
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強烈的垂直與水平線條,修建起低矮的屋頂和寬闊、突出的
屋簷,運用大跨度懸臂樑的結構配合開放空間的平面設計,
這些正是草原建築師們所強調的強調水平的線條,那一種同
自然親近的低矮姿態。
(2)色彩的感受
在建築色彩的計畫上與大自然的配色一樣,使用的都是泥土
和秋葉的柔和、温暖、樂觀的色調,和環境景色形成相似色
系的協調感,以呼應四季所展現出的不同景觀。接近自然
、模擬自然、忠於自然材料、適應自然氣候這四方面正是建
築師對外部自然的認識在建築創作中的充分體現。
(3)質感
建築的外形顯得自然、隨意、舒展,建築的主要房間與室外
的陽台、平台以及道路,相互交織在一起,錯落有致,亦取
得與周圍自然景色相溶合的效果。建築材料主要用白色的混
凝土和栗色毛石。水平向的白色混凝土平台與自然的岩石相
呼應,而栗色的毛石就是從周圍山林蒐集而來,有著「與生
俱來」、自然質樸和野趣的意味。
(4)紋感
「有機建築」,建築體採「原生地」的自然,粗獷的岩面與
環境連成一體,採用自然光。客廳的壁爐前的地面看得見原
始石壁露出,成為房屋結構體的一部分。玻璃的運用,有效
的打破室内外的「隔閡」,滿足應有的機能所求,又能借取
自然美景。瀑布上的大平台連帶1/3的起居室部分都飛挑於
瀑布之上,對於當時的工程技術而言,無疑是一大創舉。
(5)量感
Frank Lloyd Wright (法蘭克.洛伊.萊特)的空間抓住
了人類原始居住的感性,像洞穴所提供的安全保障,又像
樹枝所提供的自然氣息。起居空間的挑高也比 一般來的低
矮許多,空間上的擠壓使人更容易投注在窗外的景致。出挑
的長簷、水平的意象、入口狹小、寬敞迴廊。
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統一(集中)
Fallingwater House(落水山莊)具有變化和統一性,完美
的融入了山間岩石合為一體。以底層向外伸出兩個陽台,二
樓的臥室每間都具有獨立的陽台,三樓有如此。整個建築計
有變化又統一的以數個陽台空間融入大自然環境。
(2)平衡(對稱)
無論是從立面圖及平面圖來看,建物擺脫對稱,確立了合理
美的觀念自由生長,而不是追求完美的比例關係以及絕對的
美的形式。
(3)韻律(漸進)
層層的水平米黃橫牆、石板立牆錯落有致,從自然的岩石台
上伸出。
(4)和諧
室內外的轉換與連結,成功地表達出建築物就像是從基地裡
「長」出來的,與大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符合了有機建築的
想法。整座建築物利用正反相對的力,以空間的形式,水平
地、垂直地、對角地交相穿梭疊架產生出微妙的均衡和諧。
(5)對比
突出的陽台檯面與瀑布下岩石形成調和,使其建築物融入了
大自然中。建築物本身的石板材料與延伸的米黄橫牆形成對
比。
- 後現代設計作品
建造地點:Wisconsin,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國的威斯康星)
建造時間:一九九四年到二〇〇一年
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
這個造型奇特的博物館由著名西班牙建築師Santiago Calatrava操刀,是這位大師在美國的第一個作品,本建築有一個可以開合的側翼,名為Brise Soleil 。白天這翅膀會打開,讓陽光透進館內大廳,天候不佳或晚上閉館時,翅膀會收合妥當,沿著大道的方向新建起了一條拉索引橋,把人們的視線直接引導到了新建的建築上來,筆直地正對著新美術館的主要入口。用拉索支撐的橋在橋頭構成了傳統的垂直塔門,給入口劃出了一個醒目的畫框。由於卡拉特拉瓦對混凝土承重結構的熟練把握,這個白色混凝土材質的塔門淋漓盡致地凸顯了雄渾茁壯的氣質。 正對著塔門的軸線,比入口稍微靠後的地方,是這個引橋的拉索結構中的中脊。這個必不可少的構件以四十七度傾角升起,與橋面構成了空間關係上的平衡。中脊高達五十米,與引橋的方向背道而馳,繃住了全部十條拉索,把橋面的荷載牢牢地固定在高挑的桅杆上,也把人的視線和心情一起爽快地挑撥到了天上。卡拉特拉瓦把一部分的遮陽百頁放在室外,直接串在了桅杆上,如同一葉纖細的羽毛片。隨著一天裡時間的流轉,白駒過隙的感受也蕩漾在這片羽毛間,它會隨時跟著陽光調整自己的角度,如有靈性。門廳以內的室內空間,更是幾乎通身純白的格局,在密爾沃基美術館裡,他以厚重的混凝土拱作為基本元素反復疊加,一通操控下,沿著南北軸線長長向北伸展的展覽空間產生了統一的形象特徵,都歸結在了遵循結構規則的綿長韻律中。最簡單、最樸實的結構功能,造就了極其雅致而壯麗的美。由於混凝土的拱遠遠伸出的遠端正好為展廊托出了簷口,因此展廊裡能照得到的,基本上只是室外地面反射回來的漫射光,既能保證足夠的自然採光,又避免了陽光直射對藏品的破壞。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空間感
建築師以相同元素反覆疊加延伸建築的空間感,垂直向以向
上延伸的結構拉高整體建築物傳直向的空間感。
(2)敘事感(抽象敘事:象徵,具體故事:情節)
建築物以生物的骨骼轉化運用在建築結構上,以鳥飛翔的型
態為建築發想。
(3)超現實感(鄉愁感,前衛感)
這棟建築呈現的超現實感主要反映在前衛感的部分,建築
師因為對結構有著深入的研究,因此大膽的將一些特殊結構
運用在作品中,打破過去建築受限於結構的窘境。
(4)科技感
整體用了大量的混凝土、鋼構再加上純白色的外觀給人輕盈
的科技感。
(5)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密爾沃基是原本是一座舊城市,因此區人口外移嚴重,因此
他們希望能以具現代感的建設重建城市的形象,此建築算是
引領了這座城市走入新世代,如鳥翱翔般飛向未來。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調性(tone)
建築物整體的調性就是用相似的構造反覆出現型塑整個建
築物的造型,再來就是用大量的白色與玻璃這類給人輕盈
感的元素,讓建築量體更加輕化,貼近設計概念。
(2)用典、比喻與諷喻
以鳥飛翔的姿態做比喻,象徵飛向未來的意涵。
(3)裝飾(莊嚴)
整棟建築最具特色的裝飾就是那些誇張、前衛的建築結構
,豐富了建築物的立面,加上可開合的構造更增添其裝飾
性,大量的弧面也給人比較非理性的感受,更具藝術性。
(4)文脈(嵌入)
從外觀到室內都以相同的調性去呈現,模擬出生物的骨骼
與動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臺灣本土作品
作品名稱:Taipei World Financial Center( 臺北一〇一)
建造地點:Taiwan, Republic of China(R.O.C)(臺灣)
建造地點:Taiwan, Republic of China(R.O.C)(臺灣)
建造時間:一九九九年到二〇〇四年
建築師:C.Y. Lee(李祖原)
位於臺灣臺北市信義區的摩天大樓, 地上樓層共有一〇一層、另有地下五層,總樓地板面積三十七萬四千平方公尺,由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KTRT團隊建造,於一九九九年動工,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完工啟用;最初名稱為台北國際金融中心(Taipei World Financial Center),二〇〇三年改為現名,亦俗稱為一〇一大樓。興建與經營機構為台北金融大樓公司。其為臺灣第一高樓,曾於二〇〇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二〇一〇年一月四日間擁有世界第一高樓的紀錄,目前為世界第九高樓,同時也是全球最高綠建築和環地震帶最高建築物,完工以來即成為臺北重要地標之一。此外,大樓內擁有全球最大的阻尼器、以及全球起降速度次快的電梯。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對象
(1)空間感
內斜七度的建築面,層層往上遞增;無反射光害的高度透明
省能隔熱帷幕玻璃,讓人們在臺灣的最高建築內,觀天看地。
省能隔熱帷幕玻璃,讓人們在臺灣的最高建築內,觀天看地。
(2)敘事感(抽象敘事:象徵,具體故事:情節)
帷幕帶有天空的顏色,可稍與環境融合以減輕其高樓的直衝雲霄的突兀與壓迫,與環境融合。
(3)超現實感(鄉愁感,前衛感)
雖建物身處於大都會之中,已有許多建物聳立,但仍可對比
出其被抽高拉伸的狀態,衝出地平線直達天際。
(4)科技感
出其被抽高拉伸的狀態,衝出地平線直達天際。
(4)科技感
高科技材質及創意照明,以透明、清晰、營造視覺穿透效果
,與自然及週遭環境大尺度的融合。
,與自然及週遭環境大尺度的融合。
(5)定型化符碼之造型元素
以八層樓形成一組結構單位,彼此接續、層層相疊,構築
整體。在外觀上形成有節奏的律動美感。
整體。在外觀上形成有節奏的律動美感。
後現代設計美學的操作規則
(1)調性(tone)
建物整體大致可分做三節,淺顯易見的是於主要屋身處的竹
節具有統一性與重複性,但整體以較為平穩的梯形作為基
礎發展,而至頂處漸漸縮小至尖塔狀集中。
節具有統一性與重複性,但整體以較為平穩的梯形作為基
礎發展,而至頂處漸漸縮小至尖塔狀集中。
(2)用典、比喻與諷喻
以中國人的吉祥數字「八」(「發」的諧音),作為設計單
元。
元。
(3)裝飾(莊嚴)
其雖無相當理性之完美數值關係,但整題元素統一,形成
同一種調性建立出和諧。
同一種調性建立出和諧。
(4)文脈(嵌入)
高聳建築,在西方象徵對未知的崇仰、征服,東方觀點,「登高」是為了「望遠」,不是一蹴,而是逐漸長成、自然
的茁壯,因此外觀上和竹子一樣一節一節,節節高昇、柔
韌有餘,漸漸沒入天際,象徵生生不息的中國傳統建築意
涵。
很帥喔
ReplyDelete